中華文化表演

中國傳統表演富有民族性和歷史性,不僅是娛樂,也是活態的文化載體和非物質文化遺產。

常見的國藝表演包括︰戲曲、音樂、舞蹈、曲藝雜技等。

變臉

通過一剎那變換臉相,來表現人物喜、怒、哀、樂、驚訝、憂傷等情緒和內心變化的川劇絕活 。

雜耍

多種高難度表演形式的通稱,其中包括用手拋扔道具的丟擲技。

中國舞蹈主要分為古典舞和民俗舞,其中民俗舞起源於人民生活中的肢體動作語言,又稱身體語言,以日常活動抽象化為表現形式。

皮影戲

透過簽桿來操控以獸皮鏤雕的戲偶,並將其置於光源與半透明屏幕之間,搭配劇本、音樂、口白,來敘說故事的傳統表演藝術。

武術

有多種風格不一的派系,均有其獨特格鬥戰術、技巧、功法及各種傳統器械。其中較為有名的包括:少林、詠春、太極等。

舞獅

常見於傳統節日,如神誕、 婚嫁、慶典等場合,以達致籌神、助慶或致哀等功能。香港的醒獅以南獅為主,發展出不同的醒獅造型、舞獅方式及採青儀式。

古彩戲法

泛指中國傳統的幻術,強調古色古香的表演風格。

粵劇

又稱大戲,自明朝嘉靖年間開始在廣東、廣西出現,是糅合唱做唸打、樂師配樂、戲臺服飾、抽象形體等的表演藝術。

中樂

傳統音樂以二胡及琵琶等古樂器演奏為主。樂曲風格多樣,包括古典、民間和宗教音樂,展現豐富的文化傳統和美感,以培養聽眾的素質情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