傳統運動

投壺

春秋時代到清末流行的遊戲, 眾人輪流將箭桿投拋至酒壺內。

蹴鞠

一種以腳擊球的運動,相傳黃帝為了訓練士兵而發明,有軍訓的用途。  

捶丸

「捶」即擊打,「丸」即小球,以球杖擊球入穴的比賽項目。

木射

始於唐代的球類遊戲,參加者拋滾木球以擊柱,中赤者為勝,中墨者為負。

射藝

六藝之一的射藝發展而來,在西周已經發展成作為陶冶性情之用。

滾鐵環

手持鐵鉤控制鐵圈,使其在地上按照規定的路線移動的娛樂運動。

踩高蹺

一種傳統民俗舞蹈技藝,把長約三至五尺的木棒拴在腳上,且歌且舞。每逢節日,常在街頭巡迴演出。

足毽

起源於中國,從古代軍中的蹴踘遊戲中演變而來,有幾千年歷史。男女老幼皆宜的運動,比賽模式與玩法繁多。

傳統藝術

剪紙

剪紙是民間藝術的一種,以紙為材料,透過剪刀或刻刀剪出各種鏤空花紋圖案。

中國結

中國結由線或繩編成。每一個基本結根據其形、意命名,把不同的結飾互相結合在一起。

風車

運用彩色銻紙加上配件製作。能訓練兒童手眼協調能力、專注力與邏輯思維。

麵塑

麵塑是一種古代民間藝術,以添加顏料的麵團捏出人物禽鳥不同造型。為保存更久,現時亦有以黏土代替麵團的做法。

香包

選取自己喜愛的氣味,將傳統香料放入香囊中。在工作坊中,參加者能體驗縫紉香囊。

扎染

扎染是中國傳統手工染色的手藝。在染色時紮起不同部位,使其不能全部著色的一種染色方法,屬防染工藝。

漢服手工

運用手工紙摺出漢服的形態。或利用簡單的布料,縫製出漢服模型。

臉譜

在臉譜面具上運用不同的色彩和線條,構成各種圖案。學習當中的象徵,認識劇中人物的性格和特質,例如忠奸善惡。

扇畫

在扇面上畫畫、寫字,既可用來美化和裝飾,又可抒發情感 。

彩虹書法

彩虹書法被稱為龍鳳書法,為中國特有的傳統民間藝術。參加者可於畫紙上寫象徵著如意吉祥的字,讓人感到愉悅 。

皮影戲偶

以卡紙或膠片鏤雕的人物剪影,透過簽桿來操控戲偶,並將其置於光源與半透明屏幕之間的表演藝術 。

鎮宅神獸

鋪首是有驅邪意義的傳統建築門飾,門扉上的環形飾物,大多冶獸首銜環之狀。參加者利用簡單材料製作一個鋪首,了解其意義 。

撥浪鼓

撥浪鼓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民間樂器和玩具。參加者可於鼓上添加不同的圖案,體驗古代音樂及娛樂。。

傳統小食

麥芽糖餅

麥芽糖夾餅是港澳的街頭小食。參加者以筷子挑起麥芽糖放在餅乾上夾好,然後食用。

叮叮糖

叮叮糖由廣東省傳入,六十年代於香港流行。參加者用小錘子將盆中的糖塊鑿碎,親自體驗「叮叮」的聲音。

龍鬚糖

中國民間傳統小吃,入口即化,甜而不膩。參加者可體驗將糖膠拉絲,包入餡料,製作龍鬚糖的過程。

糯米糍

糯米糍又稱為狀元糍,一種流行於華南及香港的小食。此小食以攤位派發形式進行。

糖畫

糖料一般是紅、白糖,加上少許飴糖放在爐子上用溫火熬製,熬到可以牽絲時,即可用來澆鑄造型。